今天,是上海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入戶登記階段工作的最后一天。康城社區的普查員陳佩麗前天一宿沒合眼,就為了匯總手頭的普查數據;普查員莊輝已經為人口普查忙了近兩個月,培訓、摸底調查、登記短表、登記長表,“一直在居委會做志愿者,想不到這次做了這么久。”莊輝笑著說。
普查工作開始至今,普查員們“磨破嘴皮跑疼腿”,得到的有委屈也有欣慰。接下來還有大量的核對、編碼、匯總和分析工作,“但最‘艱苦’的時候過去了”,莊輝說。花木街道聯洋三居委人口普查員錢慧芳說,看到居民理解的笑容,就覺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。
每一個普查員背后都有著一些故事。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。接下來還有一些核對調查,他們期盼繼續得到理解與支持。
“大多數居民是熱心人”
下午1點多,莊輝掛上普查員證,裝備齊全地去工作了。“今天還是要‘做’這個樓”,莊阿姨說。這是一棟16層的兩梯四戶居民樓,昨天已經將這棟樓“掃”過一遍,今天要“做”的是查漏補缺工作。記者隨她坐電梯上頂樓,“從這戶人家開始,一層層地下樓敲門”,莊阿姨看著手上一張住戶列表說,每登記完一戶她就會畫個勾做標記,這棟樓的住戶已經被勾去大半。她所在的康城社區第三居委會共管轄7000多戶居民,由于是新社區,且其中不少是租戶,大部分居民的戶籍并不在此處,人口普查工作量很大。到昨天為止,莊輝已經入戶登記了300多戶居民的普查數據。
“儂好,我是人口普查員莊輝,需要耽誤您10分鐘時間”,莊輝對開門的老人說。“哦,我見過你的”,老人在小區里見過社區志愿者莊輝,于是很熱情地邀請她進門坐坐。老人已通過電視知道人口普查,對普查表上的問題有問必答,10分鐘不到便完成了。“我不喝水了,還有好多戶人家要跑,要節約時間,您多注意身體”,莊輝滿臉笑容地起身告辭。“這算是最順利的”,出門后她輕輕對記者說。
她的工作時間一般從下午1點到晚上9點,“早上許多居民家中沒有人,晚上是最好的,大家都回來了”,莊輝說。
一位住在3樓的老人不肯開門———“兒子不在,我不懂。”“那您兒子什么時候下班,要么我們晚上再過來?”“不知道!”“要么我們晚上先打電話?”……
好不容易敲開了10樓居民的門,只見一位20多歲的青年一臉不耐煩地堵在門口,大聲問:“我是外地人,為什么還要在上海被普查?”“此次普查采取在居住地登記原則,這也是為了以后更好地為你服務,您理解能力強,10分鐘就登記完。”
好說歹說,一戶居民終于愿意配合登記,但末了卻說了句讓莊阿姨傷心的話:“你不要把我的資料賣給別人哦。”于是又是一番解釋:“資料會嚴格限定用于人口普查的目的,您放心好了……”大多數的時間,就花在反復拜訪和長時間的溝通上。
“大多數居民是熱心人,會熱情邀請你進屋坐坐。”莊輝說,有的約好時間便在家等著普查員上門,積極配合。“你們普查員這么晚了還要辛苦工作,我們當然要配合。”每次聽到這樣的話語,莊輝總會報以感激的微笑。
入戶登記兼做“老娘舅”
“我叫葛龍生,是這棟樓的樓組長,就住在你樓下,請你開開門。”人口普查員葛龍生敲著門說,但過了5分鐘對方仍毫無開門之意,“我怎么知道你是樓組長?不要來普查了!”這是前天晚上9點在某社區發生的一幕,這也是葛龍生和同事們第5次敲這戶人家的門了,卻還是遭到拒絕。這戶居民先前接受過摸底調查并登記過普查“短表”,而今這戶居民還被抽中需要登記信息更為具體的“長表”,“為什么抽中我們家?”普查員們在工作中常聽到這樣的質疑。
“我們只好一次次換人去磨嘴皮子”,葛龍生說。居委會干部、樓組長、鄰居都來敲過門,曉之以理,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和配合。小區里另一戶居民的態度好很多,“明天下午1點來吧,那時候我們有人在家。”前天葛龍生在電話預約時得到這樣的回答;還有居民出門在外,也能認認真真地通過電話完成普查長表的登記;“還有位年輕人11月1日搬家,電話聯系后主動要求來居委會登記長表。”葛龍生說,這樣的理解和配合使他十分感動。
葛龍生已經入戶登記了200多戶居民的普查數據,與住戶溝通已頗有經驗———“我是樓組長葛龍生啊”,“上回居委會活動我們見過面的”,“看上去您和我年齡差不多”……在葛龍生看來,男性普查員比“阿姨”普查員更難,“居民對和藹的居委會阿姨總是更容易接受一些,我只好更耐心、更注意措辭”,葛龍生說,“登記長表比較費時間,一般需要大部分家庭成員都在家里,最順利也需要20分鐘到半個小時。”
葛龍生沒有想到的是,普查時一些居民把他們當作是居委會的“老娘舅”,登記完資料后就拉著他們抱怨“菜場離得太遠”、“物業維修不到位”、“女兒的工作找不到”等問題,葛龍生就耐心地傾聽,把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帶回居委會去。認真地傾聽也換來了居民的尊重,普查“長表”要填“初婚日期”,一次,葛龍生的同事想當然地將一對夫妻的結婚日期寫成同一天,而葛龍生細心地發現這和家庭中女兒的生日有矛盾,于是男主人便笑著說自己已是二婚,最初的填寫錯誤及時得以改正……“謝謝居民們對我的信任”,這是普查員葛龍生現在最想說的話。
普查遇“老外”,怎么辦?
“遇到‘老外’,我得先問人家:能不能講中文?”花木街道聯洋三居委人口普查員錢慧芳說。這里的居民,約四分之一是外籍,本次人口普查,在歷史上首次將我國境內的境外人員作為普查對象。錢慧芳是居委的支部書記,遇到外籍居民不講中文怎么辦?錢慧芳把自己的工作證翻過來,背后藏著“乾坤”,上印一段英文:我是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人員,請您幫助填寫表格,謝謝。
“絕大部分外籍居民都很友好”,錢慧芳說,“有些‘老外’說,自己國家也有類似的普查活動,他們很理解很支持。”
如果非要說點“中外差別”,就是不同背景的文化習慣。普查員小吳記得一件事:還是9月底10月初,正式登記前的入戶排摸階段,她去一個外籍居民家里,對方很友好,微笑著接過表格,由于語言不通,未多加寒暄,就自顧自進屋去填表了。小吳只能站在門口等,那戶人家住的是別墅,大門靠近車庫,一股汽油味,更要命的是,“秋后蚊子叮死人”,小吳在蚊蟲叮咬中等了二十來分鐘,那張表還是沒填好。“我心里那個急啊,又不能沖進人家家里去問,還要過多久……”快人快語的小吳說起這件事,倒是忍俊不禁。
“年輕人臉皮太薄,換了我,會主動開口跟人家說,蚊子太厲害,讓我進去坐會。”錢慧芳說,她的“煩惱”是坐下來就“走不脫”,居民們拉著她聊家常,聊小區里的事。“其實也是互相了解的難得機會。”
普查員蔡靜遇上過“最難的一次”,一家5口人,戶籍有3種情況:外地、上海和外籍。蔡靜入戶登記時,只有一個老太太在。老人填完了自己的信息,打電話問女婿如何填小夫妻倆和孩子的情況,女婿卻似乎有顧慮。蔡靜和對方通了電話,方了解對方的疑惑:有多套房,在另一個區已做過登記。“我仔細解釋了他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。”蔡靜說,在前后解釋了將近一小時后,對方“心悅誠服”地完成了填表。
“外籍居民一般對自己的隱私比較注重,加上語言不通,少數可能會有些誤解,這就需要耐心的解釋。”陳凌燕是聯洋三居委人口普查指導員,她原來在外企工作過,英語很好。這里13個普查員,每人都要走訪60戶左右,萬一人口普查員在對外籍居民進行普查時遇到困難,居委會就會派出陳凌燕這樣的“翻譯志愿者”,和普查員一起上門做工作。
“10年前那次人口普查,這些高樓都還沒有呢。”采訪結束前,錢慧芳指著小區周圍對記者說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這一塊區域的人口信息,將在這些人口普查員的辛勤勞動中,第一次完整地呈現。
感謝每一個認真負責的普通人
在過去的這10天,全國600多萬普查員深入4億多戶家庭,對現有的十多億人口進行調查。普查的主要數據將在明年4月公布,所有數據匯總和深度分析將持續到2013年。
全國人口普查的意義毋庸贅述。“人是最大的財富”,了解十多億人口的信息,也是讀懂中國國情密碼的一個基本手段。尤其是過去十年來,我國人口在數量、結構、分布和居住環境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,了解這些變化,為科學制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,統籌安排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,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,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,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。
與2000年的“五普”相比,城市化、社會流動加劇、利益多元化、社會心理變化,都給此次人口普查帶來了不一樣的“變化”:居民更重視自己的隱私了,居民情況更復雜了,城鄉之間、城際之間、鄉際之間,甚至來自境外的人口遷移流動不僅數量十分龐大,而且頻率也非常高,這都為普查帶來難度……
如今,上海地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入戶登記階段工作即將結束,可以說,這項工作已經完成了最艱難的部分。在采訪中,許多普通人的話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“我的感覺就是腳很酸。”一位人口普查員說。“(受訪者的)一個微笑,一杯茶,我就滿足了。”另一位人口普查員這樣告訴記者。“正楷小字兒清清楚楚寫上,臨末了對普查員道一聲感謝,你看其實就是這么簡單,前后一共不超過半個小時的事兒,積極配合,趕早不趕晚。”一位受訪的居民這么說。
這是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狀況的一次普查。令人欣喜的是,新的挑戰之下,我們這個社會依然表現足夠的向心力和行動能力。每一位認真負責的普通人,令這項工作在短短的時間內,有序進行。 |